当然可以尚红网 ,下面是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,我保持了原文的意思和结构,并适当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,使内容更丰富:
---
引言
1986年,全国劳模报告团即将启程赴大同。在报告团临行前夕,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特意交代:“到了大同之后,一定要帮我找到当年那位特级战斗英雄王福。”
那么,王福究竟是谁?杨得志为何对找到他如此执着?今天,笔者就带大家深入了解王福的传奇人生......
---
1932年,王福诞生于山西省朔州市小涂皋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。家境贫寒,生活艰难,他只能为地主放养牲畜,过着寄人篱下的艰苦日子。
展开剩余91%他的父亲是一名村干部,从小便教导他说:“如果想过上好日子,就必须参加自己的队伍。只有让我们的军队打倒蒋介石,才能彻底解放全中国。”
1946年某日,正值放羊的王福像往常一样在田野间忙碌,忽然,解放军部队来到村庄。听闻这支部队纪律严明,是为解放人民而战,且还能吃饱饭,王福心中顿生向往,决定加入他们。
解放军问他:“你今年多大了?”王福怕自己太小不被录取,便报了个大年龄,声称自己16岁。尽管如此,部队依然不肯收他。
他们大概觉得他身体瘦弱,体力不足,不适合打仗,便说:“你还是回家吧,一年后再来。更何况部队一天得行军百里,你顶得住吗?”
但王福死死拽住营教导员的马,绝不松手。教导员劝他说:“别说背东西了,你连枪都扛不动,还是回去吧。”
王福却央求:“让我先留下试试,我可以在营部吹号。”教导员摇头道:“连吹号你都不一定吹得响。”
忽然,教导员问他:“你为何这么执着参军?”王福脱口而出:“为了打倒蒋介石,解放全中国。”
教导员听罢,露出惊讶的神情,说:“你这小家伙,居然明白这么多。”最终,教导员同意收他入伍。
就这样,王福告别了小涂皋村,正式加入了西北野战军,成为了廖汉生旅长麾下385旅的一名普通士兵。
385旅是一支声名显赫的王牌部队,隶属于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,曾由余秋里、许志奋先后担任旅长。
当时,王福仅有13岁,个头还没枪高。可他机智勇敢,在战场上屡次化险为夷,立下赫赫战功。
---
参军后尚红网 ,王福参加的第一场战斗是攻打应县的土匪。战友问他怕不怕,他内心紧张,但硬着头皮回答:“我不怕!”
战友们笑他:“你说不怕,可看你话都结巴了。”
刚入伍时,他没有枪,穿着破旧衣服,连手榴弹都没摸过。看到别人练习投掷手榴弹,他跃跃欲试。
教导员半信半疑:“我赌你连10米都扔不到。”
没想到王福一用力,手榴弹飞出了35米远。
教导员惊讶地回忆起:“放羊时,羊要是走散了,我扔块石头它们就回来了。”
随后,王福投掷手榴弹多次,最远甚至达到38、39米,教导员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有潜力。班长看到他表现,给了他一颗手榴弹。王福觉得一颗不够,想要两颗。
班长笑着说:“一颗够用了,想要更多手榴弹,就去敌人那里抢,抢来的才算数。”
在大同战役中,王福终于用上了手榴弹,他将它准确扔进碉堡。伴随一声巨响,他心想:“原来真正的手榴弹是这样,下一次我要试试用枪。”
后来,他去延安,搞到了一把枪。此后每场战斗都换一支枪,最后拿到一支能连发多枪的冲锋枪。
一年后,他被提升为班长,带领着有七八年军龄的老兵,其中最大的一位已有34岁。
---
解放战争期间,王福参加了保卫延安等重要战役,还参与了彭德怀指挥的羊马河、青化砭、蟠龙镇战役。在激烈战斗中,连队成员纷纷牺牲,只剩他孤身一人。
1947年8月25日,西北野战军举行庆功大会。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亲自授予王福大功一次。
问起名字时,彭德怀觉得“王福”听起来不够响亮,便赐他此名,并预言:“你将来一定会幸福。”此后每次大战胜利,彭德怀都会派人询问他是否安然无恙。
1949年,年仅17岁的王福升任一军二团二营六连连长。虽年轻,但他气质成熟,令人信服,像个二十岁的成年人。
不久,他率部参加大西北战役。华山是他们必须拔除的一颗“钉子”,只有攻克华山,才能打开解放大西北的通路。
华山险峻,仅有56厘米宽的登山路,路两侧全是悬崖,战士们得膝行攀登尚红网 ,难度极大。
王福所率的六连就是智取华山的主要力量。后来拍摄的电影《智取华山》里的英雄原型便是他,他还担任过电影的军事顾问。
在登山过程中,有几十名战士不慎跌落悬崖,牺牲殆尽。战斗最激烈时,血流成河,战士们在狭窄山路上滑倒、挣扎。
战斗结束时,仅剩包括王福在内的四人幸存。“硬骨头六连”因此名扬全军。庆功会上,贺龙司令拍着王福肩膀说:“这小家伙真机灵,将来一定有出息!”
19岁时,王福升任营长,跟随彭德怀解放兰州,成为彭德怀麾下敢打硬仗的英雄人物。
---
朝鲜战争爆发后,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,率军英勇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,王福自然被带上前线。
1950年,王福率部在青海剿匪。很快,他所在部队接到调令,前往鸭绿江边集结。
抵达兰州后,坐上火车,列车隆隆前行,王福好奇地问:“都开了几天几夜了,鸭绿江到底在哪里?”
营长无奈地说:“我也不清楚,鸭绿江就是那儿,咱们到了自然知道。”
到达通化,部队开始动员准备进朝鲜,协同朝鲜军队对抗美军。王福任副团长,参加了最惨烈的上甘岭战役。
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最艰苦的一战。王福所在的阵地正是主战场,战士们纷纷壮烈牺牲,王福多次死里逃生。
战事胶着时,彭德怀点名王福,他毫不犹豫立下军令状:“保证完成任务!”
出征前,文工团为他举办了两个小时的专场文艺演出,表达鼓励,王福也不负众望。
美军甚至通过飞机喊话:“中国王牌英雄王福已抵达,美军务必小心!”
战斗中,敌炮火将上甘岭山头削平7米,弹片飞溅,气浪掀起20多米高的尘埃。
王福身先士卒,拼刺刀击毙7名敌人,虽受轻伤,却坚持坚守高洼山主峰阵地达一年。
战后,朝鲜最高领袖金日成授予王福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”金质国家大勋章。与他一同获此殊荣的英雄还有杨根思、邱少云、黄继光,后者均英勇牺牲,唯独王福幸存,创造奇迹。
---
1950年国庆节,王福有幸见到了毛主席。国庆大典上,毛主席亲手授予他“青年特等英雄”的金质勋章。
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毛主席亲自设宴款待他。谈及名字,毛主席夸赞:“你名字取得好,战争年代吃了不少苦头,如今国家富强,人民幸福,你将来也必定幸福。”
10月3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发长篇报道讲述他的事迹。中央军委还专门编写了《英雄王福的传奇一生》。
从此,王福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,他的英雄事迹成为中朝人民友谊的象征,被广为传颂。
1955年解放军授衔,王福被授予少校军衔,1956年晋升大校。
回国后,经彭德怀亲自点名,特批他到刘伯承院长领导的南京军事学院学习。那时,他是众多学员中唯一的校级军官,却谦虚刻苦,每科均获满分。
但在校期间,他与林彪手下发生过矛盾。毕业后本可晋升师长,但他坚决要求重返朝鲜战场,直到1958年11月25日才回国。
---
回国后,他随部队先后驻扎湖北、河南、四川等地。老伴曾随他多年朝鲜生活,能说几句朝鲜话。长子在朝鲜出生,回国后才学会汉语。
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,杨得志将军再次想到王福,亲自点名让他前线指挥。战场上,他再展英雄本色,立下战功。
1980年,王福转业回乡山西,担任大同市二轻局局长。从此,他将昔日英雄光环尘封,过着平凡生活,直至退休,职务为副处级干部。
王福的老伴与他相伴27载,多次获评山西省及大同市劳模,但身份依旧农户。市里安排“农转非”,他却对老伴说:“你年纪大了,干嘛转非?”坚持把机会让给别人。
政府多次为他们分配住房,他却一再拒绝,宁愿住在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。家里家具简单,书柜、桌椅、床等均是他转业时从四川部队带回。
对越反击战胜利后尚红网 ,英模报告团全国巡回演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